zhoulaoshi告诉你:美国麻省与中国留学生的不解之缘

2020-08-07 22:39:28
美国的马萨诸塞州(麻省)是美国教育历史最悠久的州,州内名校云集,学校众多,为美国200多年的发展提供了数不清的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不仅如此,翻开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还会发现,许多中国近代科学领域的奠基者或带头人,都与美国的麻省有着很深的教育渊源,都曾经在麻省生活过、学习过、工作过。他们和近现代一大批科技人才一起,在中国人民叩开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大门方面,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例如,中国卓越的地理学和气象学家—竺可帧(1989—1974);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陈焕镛(1890—1971);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侯德榜(1890—1974);中国第一位现代数学博士—胡明复(1891—1927);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叶企孙(1898—1977),等等。获得哈佛博士学位的物理大师叶企孙,一生桃李满天下,现代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王淦昌钱伟长钱三强王大珩朱光亚周光召邓稼先陈省身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半数以上曾是他的学生。
为什么这么多中国近现代留学生在不同的年代都到美国的麻省留学?麻省的大学与中国近现代留美学生到底有什么渊源关系?回答这类问题都会追溯到160多年前,中国赴美留学第一人容闳身上。可以说,中国近代留学史是从容闳开始的,而容闳赴美留学第一站,就是麻省中南部小镇韦伯拉罕(Wilbraham)的孟松学校(Monson Academy)。容闳从麻省起飞,带动了此后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通过留学走向了世界。

马礼逊学校
说起容闳,不能不说马礼逊学校。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了一所学校——马礼逊学校。这是西方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所传播西学的洋学堂,早期学校附设于查尔斯﹒郭士立夫人(Mrs.Charles Gutzlaff)所属女校,主要招收外籍学生。1839年11月,马礼逊教育协会聘请的美国人塞缪尔﹒布朗(Samuel Brown 1810-1880)夫妇抵达澳门。女校因鸦片战争停办,布朗到达后,着手马礼逊学校的复校工作。建校的目的是培养中国幼童通晓英语,了解西方文化,宣扬基督教教义。贫穷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食宿、衣服与书籍。

zhoulaoshi,人工智能
澳门马礼逊教堂 建于1821年 1922年重修

塞缪尔﹒布朗,美国康涅狄格州人,毕业于孟松学校,1832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有语言学教学经验,到马礼逊学校后任校长。1840年,马礼逊学校开始招收中国学生。初期有中国学生6人,黄宽、黄胜、李刚、周文、唐杰、容闳。马礼逊学校招收中国学生的目的是培养中国幼童通晓英语,了解西方文化,宣扬基督教教义。贫穷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食宿、衣服与书籍。虽然,在科举盛行的年代,读“洋书”肯定不是正途,但黄胜以及容闳和黄宽等6名男生还是报名入读,他们都是出身穷苦人家的孩子,入读马礼逊学校,起码有了接受免费教育的机会。1842年鸦片战争后,马礼逊学校迁往香港,容闳等香山少年随布朗校长迁往香港学习。
1846年9月的某天,布朗先生突然宣布:由于夫人健康的原因,他们准备返回美国。对这些孩子怀有深厚感情的布朗先生十分无奈,说道:“谁愿意跟我回美国继续完成学业的,请站起来吧。”容闳第一个站起来了,接着第二个站起来的便是黄宽,随后是黄胜。这三位已十八岁的青年,愿意走出去继续接受先进的教育,学习先进的文化。
1847年1月4日,广州黄埔港海岸边停靠着一艘专向美国运送茶叶的女猎人(Huntress)号帆船。未满19岁的容闳和黄宽、黄胜三人携带着简单的行李,登上这艘帆船,踏上前往美国的漫漫求学之路。帆船在大洋的惊涛骇浪中颠簸了几十天,终于在1847年4月12日驶进了纽约港。到美国后,三人在布朗等人的帮助下入读麻省孟松学校。
在美国的留学生活
进入麻省的孟松学校学习,费用是由香港传教士会提供的,但教会只负责提供两年的费用。容闳在孟松学校已经住了两年,这所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大学的预科,容闳在那里半工半读,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业。容闳想到耶鲁大学继续学习,但是面临着严峻的经费问题。有教会愿意出钱资助,条件是写一份志愿书,保证以后成为传教士,但被容闳婉拒。不过在布朗的多方张罗下,容闳还是如愿自费进了耶鲁大学。

zhoulaoshi,人工智能
麻省中南部小镇韦伯拉罕(Wilbraham)的孟松学校(Monson Academy)俯瞰

1850年,容闳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当时学校只有500名学生,他是唯一的一名华人。他虽然得到了一些奖学金,但远不够用。读书之余,他常去打工,帮人洗衣服,拉煤球;有时还到图书馆干活;美国学生自己合伙起火做饭,他就自告奋勇去当服务员。有时劳累一天,回家不吃饭就抱头大睡。更让容闳头痛的是,他的数学老不及格,常常做题到半夜。可贵的是容闳有惊人的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始终刻苦学习。
为了让身体能顶住超强的负担,他挤时间去锻炼身体,尤其喜欢去踢足球。他一身中国乡村打扮,将长长的辫子盘到脑顶,在足球场上东挡西杀,引起同学们的阵阵喝彩。不少美国朋友赞誉他是“传奇式的足球英雄”。经过7年的艰苦奋斗,容闳不仅中学毕业,而且顺利地拿到了大学文凭,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成为中国受过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人。

zhoulaoshi,人工智能
容闳耶鲁毕业150周年铜像揭幕仪式(2004年)

1854年夏,容闳获耶鲁大学文学士学位,成为第一个受过完整的美国教育并取得学位的中国人。他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完成学业的海外留学生。在耶鲁大学的这段时间,容闳确定自己志向。他说:“整个大学阶段,中国的可悲境况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令人感到心情沉重。在大学最后一年,我心里已经计划好了将来所要做的事情。我决定使中国的下一辈人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如此,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一个开明、富强的国家。我尽一切智慧和精力奔向这个目标。” 这就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留学教育计划”。1854年11月,容闳谢绝了许多美国友人的挽留,回到了阔别7年的祖国。

清末的幼童留美
经过3个月的海上颠簸,1855年3月,容闳在香港登陆。容闳学成归国后,希望有更多的中国青年接受西方的教育,于是开始四处奔走。因为多年在美国留学生活,他甚至连国语都忘得差不多了。开始,先往广州学习中文,后往香港谋生,盼有朝一日能遇到有识之士,说服他们往美国派留学生。辛苦奔波了一年多,一无所获。1860年,他到了南京,去找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提出了关于政治、军事、经济和教育的七条建议,但洪秀全却没有接受他的主张。后来他又到了上海,先在海关做事,后当翻译、译书,转而经商,开茶叶公司。经过七八年的闯荡,容闳已经颇有名气,深得那些洋务派官僚的赏识。
1863年曾国藩致函给容闳,“亟思一见”。于是,容闳被收留在曾国藩的门下,帮曾办洋务事业。1870年,曾国藩往天津处理“天津教案”,容闳当翻译,有了和曾国藩单独接触的机会,于是大胆向曾提出了他的“留学教育计划”。曾国藩非常赞同,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得到了清廷的批准。前后经过近20年的努力,容闳的理想总算变成了现实。
曾国藩李鸿章计划先向美国派120名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决定选10到16岁的幼童出国;从1872年起每年派30名,至1875年派完;留学年限为15年,经费一律由清廷支付。
留学经费问题解决了,但留学生源又成了大问题。当时绝大多数人的中国人对出国留学视为危途,尤其是美国,离中国遥远,不少人认为那是个非常野蛮而不开化的地方,甚至会把中国人的皮剥下,“安在狗身上”,特别是将十来岁的儿童送出国,一别就是15年,还要签字画押,“生死各安天命”,让一般家长难以接受。所以,容闳使出全身解数,就是招不到这30名幼童。
于是容闳不得不返回老家广东香山县动员说服乡亲们报名,同时在附近县市活动,招募留美学童,结果还是没有招满,最后在香港又招了几名,才凑足30名,于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美学童由上海赴美。以后的三批90名学生,虽然招收时遇到的困难稍小一点儿,但同样异常艰难。不过,由于容闳的执著,120名幼童如期派到了美国,终于打开了中国官派留学生的大门。

zhoulaoshi,人工智能

按照容闳的本意,是让留美生一年一年地派下去,至少坚持百年,就能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造就一批高级人材。为此,他恳请清政府批准,斥资4万3千美元,在哈特福特建造了一座三层楼房,作为选派和管理留学生的办公用房。1875年楼房竣工后,容闳等人就搬入此楼办公,同时还有一些专供住宿的宿舍和学习汉语的教室,幼童们可以定时来这里上中文课。这大大便利了留学生的培养。但万万没有想到,由于政见不同,这座楼成了领导留学生的这些清廷官僚经常吵架的场所。
清政府派留美幼童的如意算盘是,在政治和思想上保持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由于清廷对容闳的信任程度有限,所以只让他担任留美生副监督,遇到好多重大问题还是由监督说了算。留美幼童到美国后必然要有一些新的变化,而他一起负责管理留美幼童的清廷守旧官僚却视幼童的这种新变化为大逆不道,于是,一场围绕留美幼童的中西文化冲突不可避免了。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当时,耶鲁大学的22位留学幼童中只有詹天佑欧阳庚二人顺利完成学业。容揆谭耀勋抗拒召回,留在美国耶鲁大学完成学业。李恩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后,又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这样,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纪律被遣返的9名、执意不归及病故者26名外,其余94人于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
尽管清末幼童留美计划半途而废,只执行了十年,但其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和贡献不可估量。第一批返回的21名学生均被送入电局学传电报,第二、三批学生由中国当时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外,其余50名分赴天津水师、机器、电报、鱼雷局等处当差。
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在他们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还有力推开启庚款留学大门的驻美公使梁诚,在反抗外敌侵略中英勇牺牲的杨兆楠、薛有福、黄季良、邝咏钟,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不可忘却的人物。
纵观历史,容闳一生的贡献对日后中国社会变化的影响之深远,是中国近代史上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够真正相比的。容闳,可以说是中国的哥伦布,他不但“发现”了美洲,使中国人第一次能以既不是傲慢无知,也不是自卑恐惧的心态,来观察“中央帝国”之外的世界;而且,他还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找到了一片“新大陆”,使他们终于有可能在中国文化传统之外,看到另一种人类思想的闪光。容闳所倡导的留学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而这一代又一代青年又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导航